其實汽車前后保險杠的確存在過使用金屬材質的時期,采用沖壓鋼板,跟車架連接在一起。大家是否認為這種設計比現在的安全得多了?但最終保險杠材質還是被塑料取代,因為金屬材質對行人的傷害太大了!特別是低速的人車事故,這種事故發生頻率最高,而金屬材質由于直接于人“硬碰硬”,對車輛倒是沒什么傷害,但行人的受傷程度很大,如果放在今天,一般與行人的小磕小碰都很可能造成傷根動骨的狀況。而塑料材質比金屬有更好的吸收碰撞能力,像上圖汽車與自行車碰撞,如果保險杠是金屬材質的話估計這個騎車者就悲劇了......要知道修保險杠的錢跟照顧受傷者所花費的相比,肯定要少得多。
除了保護行人之外,塑料保險杠對于使用者來說也更為方面省心。如果是輕微碰撞的話,塑料材質的彈性具備一定的抗沖擊性能,一般會自動修復,維修的話可能只需重新噴漆。但如果是金屬材質的話,即使小碰撞也耗費不少,噴漆跟鈑金修復那項更貴大家都該明白吧。另外,一些SUV或者跨界車型在保險杠和側裙都習慣采用更耐用的黑色塑料材質,不僅能降低因為不良路況導致的這些易損部位的修復成本,同時也無需像金屬那樣擔心腐蝕。
有趣的是,在歐洲一些停車位緊缺的國家,車輛停靠得比較密集,較大的車面對還差那么點位置的停車位,便會利用保險杠的彈性作用,低速輕輕地把前車往前頂一點點,獲得需要的停車位。當然這種情況不可能在國內發生,但這也說明塑料保險杠的作用。
那么塑料保險杠會影響車內人員的安全性嗎?其實汽車的安全性能并不是由保險杠來承擔的,很多實驗和事實都證明了,汽車剛性主要靠車架的結構和材質,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各大廠家在汽車的被動安全性上主要針對如何在碰撞事故中更好地保證乘員艙不變形,以免對車內人員產生壓擠,從不少事故例子中就可以發現,在嚴重碰撞時車頭吸能區(引擎)往往是受損最嚴重的,這也是必然的,不然碰撞的動能將直接作用于車內成員。而保險杠處于最先碰撞的部位,難道換上更堅固的金屬材質就能提升安全性嗎?確實不見得。
還有一點無可否認的是,保險杠采用塑料材質的確降低了汽車的生產成本,目前市面上的汽車產品的外部配件如保險杠、翼子板、格柵也大部分采用塑料材質,這樣對工業制造水平的要求更低,更易于生產,而且這些材質也也會帶來良好的輕量化優勢,提升加速力、制動力和燃油經濟性。
或許某些偏激的人只會針對廠家采用塑料材質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來做文章,但完全犧牲生產利益的產品是不存在的,我們該關注的是這種方法究竟能不能為消費者帶來好處。而塑料保險杠就是消費者和制造商都受益的方案。